社會交往行為往往被認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行為之一。
隨著兒童出生到慢慢長大,其社會交往行為呈現(xiàn)出由家庭向外界環(huán)境延展的特點。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由親子交互擴展為親友、伙伴、工作交互。
但是,自閉癥兒童由于智力、精神發(fā)育存在障礙與遲滯現(xiàn)象,因此社會交往障礙開始頻繁發(fā)生于超90%的自閉癥兒童當中。
語言交流行為是兒童智力增長的七大動力之一,也是兒童發(fā)育的重要因素。
在語言發(fā)育的相關文章中我們提到過語言交流對兒童意味著什么,意味著兒童有了與“世界”交互的能力,有了自行成長的“內在動力”。簡而言之,語言的交流行為意味著兒童正在經歷屬于自己的“黃金時期”。
從哲學角度來說,交流是兩個或以上的具體人的行為,這種行為具備可重復性、可成長性以及可變化性。因為交流行為是存在于物質世界的交互,所以這種交互可以促進本我意識的發(fā)展——交互帶來了外界物質,即新的知識。
為什么很多兒童學家和教育學家都建議父母多跟孩子聊天,就是因為這種物質的交換能促進兒童的成長,各種意義上的成長。
而如果交流行為發(fā)生了障礙,或者有某種因素阻礙了交流行為的形成了呢?結果就是兒童各方面的落后。而自閉癥兒童,恰好就“具備”了阻礙形成的條件,于是他們有了這些表現(xiàn):
1.語言發(fā)育落后,有些患兒早期有正常語言發(fā)育,其后語言倒退,詞匯急劇減少;
2.重復、刻板語言或自言自語;
3.詞匯內容單調,常不能正確運用人稱代詞。
三、興趣狹窄和刻板行為
常說“興趣是孩子的老師”,這是因為好奇心會促使兒童大腦皮層的發(fā)育,有利于貫通其左右腦的配合,保證兒童左右腦可以共同參與感知、分析和記憶。
而多層次、復雜的行為,如手腳并用,肢體配合語言文字,其他復雜行為等可促進兒童邏輯、交互、思維等方面的提高。
但是,自閉癥卻會影響兒童形成豐富的興趣,還會收窄兒童的復雜行為。于是,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孩子:
1.對某些特別的物件或活動表現(xiàn)出超乎尋常的興趣,并因此而表現(xiàn)出重復、刻板的行為或動作,例如轉圈、排列玩具;
2.對某些奇怪的物件有相當親密的行為表現(xiàn),如衣服上的線頭必須一直纏繞在手指上不能松開;
3.對特定物品產生無法理解的依賴性和安全感,如有人靠近或觸碰握持的瓶蓋、木棍等時會迅速做出非常激烈的反應,甚至用物品攻擊對方;
4.較多表現(xiàn)出一些刻板的行為,如走路必須走直線或直角、吃東西時必須放置在某個位置等等。
專業(yè)人士的提醒
自閉癥兒童所呈遞出來的表現(xiàn)并不只有一個或兩個,而是同時存在多個異常的表現(xiàn),比如他們既抗拒過高過低的聲音、亮度,也可能喜歡抓住臺燈不放;既可能沒有語言能力,也可能喜歡孤獨地坐著。
在實際接觸中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有些家長喜歡抓著某一個點不放,認為這個點是自閉癥或不是自閉癥,然后就開始“抬杠”,非要證明自己的正確。
我希望大家明確這樣一個道理,孤獨癥/自閉癥的評估往往需要三個或以上的(三甲)醫(yī)生綜合評估后才能確定,你們要做的是發(fā)現(xiàn)異常后及時帶孩子去做評估,而不是揪著一個點不放。
辰暉的宗旨是為每一位自閉癥兒童提供專業(yè)的ABA咨詢,自閉癥干預服務,用星辰的光暉,為星星的孩子照亮前程。